抗“疫”心防线——共筑防疫心墙

发布者:学工处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4-04浏览次数:10

由于疫情影响,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变化,中心谢老师为此录制了《抗“疫”心防线——共筑防疫心墙》的专题视频,其目的是缓解学生由于疫情影响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

专题视频中,谢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疫情的情况,令大家全面了解了目前疫情对我们各行各业的影响;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就是一场迅猛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这种突发的事件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情绪问题。

其中谢老师着重介绍了目前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1、疑病心理:在突发事件时,我们的内心充斥着怀疑和不安,会对自己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如在疫情期间过分关注体温,总是担心自己会患上、染上某种疾病,但实际上并没有。

2、医生对疾病的解释和客观的检查也不足以消除内心的担忧。固执的怀疑自己得病了,被焦虑和恐惧充斥,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的“病症”,如咽喉痛、觉得自己没有味觉了、气短咳嗽等。

3、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常发生在突发事件之后,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抑郁产生的危险。疫情发生时常见的抑郁表现为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无意与外界沟通,情绪长时间低落,在工作与学习以及生活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比如:对人类的生物性防御系统感到失落,为人生多艰而悲伤。

4、强迫心理:在病毒流行期间,官方媒体提示要勤洗手。有些人变出现了频发洗手,测量体温每日达三四十次,总担心从外界与别人接触后会染上病毒,这种强迫动作是在难以抑制的意向影响下发生的,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表现为反复计数、反复回忆、反复某些动作,反复消毒,不停的擦拭物品等。

5、焦虑心理:疫情期间,焦虑与恐惧情绪相伴相随。恐惧是面临危险时产生的害怕担忧,焦虑则更多的指向未来。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又难以应对的情况,为还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呈现出高度的警觉。比如:害怕疫情难以控制、害怕不经意间被感染等。


面对这些师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谢老师给与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1、自我暗示法:其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的自我**改变消极的行为。当识别到负面想法的产生时,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如不断的有意识提醒自己:“只要待在学校,远离传染源。就是安全的,不必担心。”

2、呼吸放松发:通过深慢呼吸调理脑干,从而放松全身,缓解紧张情绪。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身体,尝试缓慢深呼吸,建议内心默数5下,每次五分钟,每天2-3次。

3、自得其乐法:当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便会对原事物的关注与记忆消退,这是规避消极情绪的有益方法。找一些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做,把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如室内运动、整理房间等,通过把经历投射到其他方面来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

4、寻求链接法:通过与外界的链接,为积压的情绪找到合理的疏解口。不要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打个电话给朋友,或者和家人谈心,也可以让心理能量得到释放。

5、求助专业法:同学们如果通过一些方法仍然不能缓解自己的情绪,可以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这些方法给很多学生与老师指明了方向,大大缓解了大家的精神压力,起到了为校园心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